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,英伟达曾以其雄心勃勃的THOR芯片项目震撼了整个汽车行业。这款被黄仁勋誉为“算力怪兽”的芯片,承诺带来2000TOPS的惊人算力,并集成了六大域控制功能,原计划于2024年投入量产。消息一出,众多汽车制造商的智能驾驶部门纷纷抛出橄榄枝,期待将这一技术瑰宝纳入麾下。
然而,时至今日,THOR芯片的具体量产时间依旧悬而未决,这引发了业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。一位新兴汽车品牌的产品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不满:“我们至今仍不清楚THOR何时能真正实现量产,2026年能面世就已算幸运。”这种技术交付的不确定性,正悄然侵蚀着英伟达与中国车企之间长期建立的信任基石。
面对这一困境,中国车企并未坐以待毙,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。小鹏汽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原本计划在2025年战略车型中搭载THOR芯片的小鹏,因外部供应的不确定性,被迫调整策略,加速自研“图灵”芯片的量产进程,并已在G7车型上成功应用。蔚来与理想汽车同样不甘示弱,纷纷启动了自研芯片的“B计划”。蔚来的旗舰车型ET9已搭载了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,其性能表现甚至超越了四颗Orin-X芯片;而理想汽车则低调推进着名为“舒马赫”的芯片研发项目。
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反映了中国车企在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的决心,也预示着辅助驾驶芯片领域或将迎来新的竞争格局。随着车企自研芯片的热情不断高涨,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正逐渐减弱,一个更加多元化、竞争激烈的辅助驾驶芯片市场正悄然成形。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,或许即将成为历史。